在一次访谈中,卡勒德·胡赛尼谈到他的著作《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的是父子之间的故事,是男人之间的爱。
没错,故事讲的本是阿米尔背负25年的愧疚之情重回故土寻找救赎,而我却在哈桑身上看到不一样的共鸣,胡赛尼的那句话也在哈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哈桑对少爷阿米尔忠心耿耿,尽显一片兄弟情谊,对儿子索拉博倾心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父亲。
不管做兄弟,还是做父亲,哈桑都做到了最好。
而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感情最复杂也最简单。
哈桑对自己儿子索拉博爱护有加,这可以理解,可是哈桑为什么一直执着地忠于背叛过他的阿米尔?
就算阿米尔弃他而去,诬告他偷东西,哈桑也从未怪过阿米尔,甚至到死都是只记挂阿米尔的好。
那么“老好人”哈桑做这些又是值得的吗?

为何忠诚?
哈桑对阿米尔的好就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
因为非常匪夷所思的是,哈桑出生后的第一声喊叫,不是亲爱的父亲,不是生养的母亲,而是“阿米尔”,这好像是在说阿米尔将是哈桑这辈子最重要的人。
也确实是这样,整个童年时期,哈桑都是阿米尔坚定不移的玩伴。
不管阿米尔指挥哈桑做什么,哈桑都会一一执行。
他们一起恶作剧,被发现后,哈桑永远是那个为阿米尔背锅的人。
就算是遇到哈桑自己都害怕的崇尚暴力行为的阿塞夫,哈桑都会为阿米尔挺身而出。
第一次,哈桑用弹弓吓退了带着不锈钢拳套的阿塞夫。
第二次,哈桑为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被阿塞夫带人围住凌辱。

与哈桑的勇敢善良不同,阿米尔是懦弱的,他明明看见了哈桑被阿塞夫强制缚束的场面,却不敢冲上去说一个“不”字。
因为阿米尔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付出一个哈拉扎人哈桑而已,他愿意宰割这只“羔羊”。
连阿米尔都知道权衡利弊,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什么哈桑能一如既往地保护阿米尔?不惜代价地保护?
若是说哈桑并不知道阿米尔曾经看见过自己遭遇的阿塞夫的欺辱并且袖手旁观的话,
那么在阿米尔十三岁生日时,阿米尔诬告哈桑偷了东西,自知清白的哈桑面对阿米尔父亲的询问,还是回答了“是”。
面对阿米尔这么显而易见的背叛,哈桑却依旧选择维护阿米尔,甚至离开后一直不断地给无颜见他的阿米尔写信。
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我想,哈桑是自卑的。
虽然在小说中,以阿米尔的视角来看,哈桑一直都是乐观坚强的,就连帮助父亲阿里干家务活,哈桑都可以一直哼着轻快的歌。
但是哈桑地位卑微,只是仆人阿里的儿子,与少爷阿米尔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就算哈桑再怎么聪明,解谜语的本领比阿米尔还要高,哈桑也没有接受教育的资本和权力,这是一开始就被限定的事实。
其次,哈桑从小被亲生母亲莎娜芭抛弃,他母亲莎娜芭还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主动跟别人跑了,那小小的哈桑绝对会受到很多的流言蜚语。
最后就是哈桑是个哈拉扎人,在阿富汗,第一大民族普什图人会天生歧视少数民族的哈扎拉人,哈桑也应该饱受这种歧视。
饱受这些遭遇的哈桑不会没有一点感觉,当初在面对阿塞夫的欺辱时,哈桑还是尊敬地叫阿塞夫少爷,说明哈桑自始至终承认自己地位卑微。

而阿米尔算是给予哈桑微弱善意的少数人。
陪伴是相互的,阿米尔曾给哈桑读他看不懂的文字,带哈桑去看电影,还在一颗大树下刻写两人的名字。
阿米尔这随手给予的善意,对于哈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是黑暗生活中不甚亮眼的光。
而对于身份卑微的人来说,要捏住那道光,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身世之谜
因为哈桑与阿米尔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仆人和少爷,付出和得到,但是哈桑与阿米尔仅仅是仆人和少爷的关系吗?
阿米尔的父亲曾经告诫过阿米尔:“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
而那和阿米尔喝过同样乳汁长大的人,便是哈桑。
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孩子,阿米尔父亲却让阿米尔把哈桑当做兄弟,并且亲力亲为,待哈桑如同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在哈桑为阿米尔背锅承认是自己偷了东西时,阿米尔的父亲竟然选择原谅哈桑。
这在阿米尔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手建立了恤孤院,摸索打拼,在当地很有声望,且说过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罪过。
但是,阿里要带着哈桑离开时,阿米尔的父亲红了眼睛,卑微地挽留。
是的,哈桑是他的儿子,那是阿米尔父亲一生中最卑劣的秘密,他接受了放荡的莎娜芭的勾引,而他的好兄弟阿里患有不育症。
所以说,哈桑是阿米尔的亲兄弟。
阿米尔的父亲害怕声誉受损,不敢承认哈桑是自己的儿子,只敢在背后默默地对哈桑好,他守着这个秘密,到死都没有告诉阿米尔和哈桑。
因为无知,所以无恨
但是后来,阿米尔从父亲挚友拉辛汗那里知道了这个秘密,而唯独受伤害的哈桑不知道。
哈桑算是小说中最无知的人。

哈桑没有接受过教育,也不懂得那么多道理,他或许也不知道阿米尔曾经在阿塞夫堵他的小巷末端站了很久,他只知道当他追回了那个蓝风筝,阿米尔是高兴的,阿米尔找过他。
哈桑真诚地奉献,那些隐晦的魑魅魍魉,他都当做看不见。
在阿米尔的父亲去世后,阿米尔父亲的挚友拉辛汗年事已高,拉辛汗就去找已经成家立业的哈桑回来,帮忙看守阿米尔家的大宅子。
哈桑就再次义无反顾地返回战乱的喀布尔,甚至为了所谓的“老爷”,穿了四十天的黑衣服守丧。
又在拉辛汗邀请哈桑住进楼顶的客房时,哈桑拒绝了,他说不想阿米尔回来后发现自己住的地方被他占了。
可以说,哈桑不管是少年,还是到中年,他都无法忘却阿米尔。
哈桑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索拉博”,是哈桑最喜欢的英雄,取自是哈桑小时候最喜欢听阿米尔讲的书中人物的名字,
不仅是在缅怀他们曾经无忧无路的童年,也是在怀念那时亲密无间的关系。

哈桑是无知的,他好像没有恨,只有感激和爱。
无论时隔多年,哈桑依旧是那个勇敢正直的哈桑。
在战火连天的喀布尔,悲惨景象一片,受饥挨饿的人们习惯于从废墟里爬出来,都面露苦色。
只有哈桑,他不忘给儿子索拉博教育,不忘给儿子索拉博带来欢乐。
哈桑会带着索拉博去动物园看狮子,去看电影,教他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射弹弓,自学文字教索拉博读书写字以免他成为像自己一样的文盲。
还有追风筝,哈桑的追风筝技术一如既往地好,他带着儿子索拉博奔跑在各个街道追风筝,然后把整个冬天追来的风筝挂在门廊上的墙上。
哈桑的心里没有阴霾。
或许就是因为一些残酷的事情,他并不知晓,也并不愧对任何人,他的心纯白无瑕,因而无怨无恨。
其实有时候,知道太多,忧虑太多,也不见得是好事。
哈桑的存在就像是我们所希望的一样,他没有像鲁迅笔下的中年疲惫的闰土一样,他始终是那个田野里举着叉,戴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
这是一种最单纯直白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不要改变,是当初的模样,但是世事沧桑,谁又能不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