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有(扬雄的赋有哪些)

  扬雄生活在一个崇儒重文的年代。他的同乡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代最有才华的辞赋家。其经历和成就,对扬雄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一心向学,不再做别的打算。扬雄出仕很晚。四十多岁之前,他一直在家乡过着勤俭的读书写作生活,辞赋创作自然是他全部写作生活的重心所在,而屈原和司马相如则成了他最好的学习对象。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突出的创作成就。出蜀之前,扬雄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了知名的辞赋作家。

  扬雄出仕很晚。四十多岁之前,他一直在家乡过着勤俭的读书写作生活,辞赋创作自然是他全部写作生活的重心所在,而屈原和司马相如则成了他最好的学习对象。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突出的创作成就。出蜀之前,扬雄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了知名的辞赋作家。

  经过长期的磨练,扬雄于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来到首都长安,经汉成帝身边同乡杨庄推荐,得到了成帝的召见,一年后,正式成为成帝身边的文学侍从。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一边继续读书写作,一边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成帝时代的政治活动,写出了奠定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以他特有的方式,对成帝时代的政治进行讽谏。

  从四篇赋序中交待的时间来看,最早出现的一篇是《甘泉赋》,写作时间是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正月成帝甘泉宫祭天求子行动之后。作品总体上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在实际描写过程中,却是一种空间的自由延伸,这也是由此赋铺排帝王气概的特色决定的。开头是写皇帝出发时车马众多,护卫森严,接下来是帝王辇车装饰精美豪华,再以后是从远处望甘泉宫的景象:甘泉宫的通天台高耸入云,立于广阔无边、一望无际的皇家园林中,真可说是美不胜收。

  来到甘泉宫,宫内宫外,辉煌壮丽。其精美程度,简直可以和天帝的住所媲美;建筑水平,连鲁班、王尔这样的能工巧匠也要自叹不如。由此,作者联想到夏朝和商朝的末代皇帝夏桀和商纣王的璇室和倾宫,用一种看似无意的对比,向成帝发出讽谏。

  在描写祭天场面的时候,作者充分展开了联想的翅膀,塑造了他理想中的明主圣君的形象。他写道:于是皇帝处于优美的环境中,澄心静气,默默地向上天祈祷。皇帝想得真远,他想到了《诗经·召南·甘棠》篇中所歌颂的召伯那样的美德,他羡慕《诗经·豳风·东山》赞扬的周公所建立的功业。

  想到西王母欣然为他祝寿,感悟到沉溺酒色是不好的,于是回避了玉女,让宓妃离开。总之,由于皇帝的圣明,出色地达到了祭天的目的。

  《河东赋》写于同年三月,是四大赋中最短小的一篇,全文仅四百五十多字。写成帝横渡黄河祭后土(祭地)活动。赋的开头对成帝出行和祭祀行动作了一番铺陈,然后以主要的篇幅写成帝对上古清明政治的追想以及作者的劝谏之言,由于缺乏相应的铺排描写,就展开说理,所以,这篇作品显得说教有余,感染力不足。

  扬雄所处的时代,政治形势已有了很大的改变,武帝时代的昌盛已成为过去。成帝的平庸腐化,使国家形势急转直下。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扬雄看到了这种情形,感受到了危险,他有意淡化赋作的歌功颂德的色彩,加强劝谏的力度。《河东赋》的这种写法,也就不奇怪了。

  《羽猎赋》和《长杨赋》是写帝王的郊猎活动。古代的郊猎,是帝王的项重要活动内容。由于儒家强调帝王的文才武略,帝王也多愿意显示自己不同一般的武功,于是郊猎活动就成了历代帝王所爱好的一种活动。

  实际上,多数帝王沉溺其中,把它变成腐朽生活的一部分,极少考虑它的政治、军事意义。原本具有特殊意义的郊猎活动,实际上却成了完全没有意义的东西。扬雄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羽猎赋》写于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十二月的冬猎行动期间。

  《羽猎赋》以传神、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天子旷古未有的郊猎景象,展示了扬雄不同一般的铺排张扬的才能。与此同时,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劝谏,也就包含在这些讴歌美化之中。实在说,这不是正话反说,而是通过塑造理想的天子形象,来达到针砭的目的。

  至于作品很难达到劝谏的作用,归根到底是帝王头脑发热,辞赋家对这一点就难以有所作为了。这可能也是扬雄后期激烈否定辞赋的原因之一。

也喜欢

慕夏歌曲表达什么(慕夏什么意思)

  提起慕夏这个名字,你可能觉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