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治和李恪是什么关系(李治为什么不放过李恪)

  说到吴王李恪,很多人会立马联想到电视剧中那些偶像明星演绎的文韬武略的身姿,以及史书上唐太宗在想要立李恪为太子时的四个字评价:“英果类我”。

  然而当真翻遍史书却会发现,除了这干巴巴的“英果类我”四个字外,能够找到的关于李恪实打实的“政绩”唯有劣迹斑斑:

  《册府元龟》:权万纪为西韩州刺史。会吴王恪以骄纵被谴,拜万纪为长史。万纪厉其抗直,恪遂折节从之。

  《唐会要卷第六十一御史臺中彈劾》:貞觀十一年。吳王恪好畋獵。損居人田苗。侍御史柳範奏彈之。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

  这些都不是什么好事,不是李恪因为表现不好被唐太宗斥责,就是因为打猎踩坏了老百姓的庄稼而被朝官弹劾,并被罢免了都督的头衔,还削去食邑300户;又或者是与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免都督的官职以及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

  仅仅因为一点小错就导致都督的头衔多次被摘,甚至连封也连续被削去了600户,李恪这样的遭遇在当时的诸皇子中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就连后来被赐死的李佑,在贞观十七年谋反前还保住了都督的头衔。而李恪原本身为都督的时候,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但被贬为刺史后,就只管辖安州一块地方。

  从贞观十二年起,李恪在安州刺史一职上一待就是十一年,即便是唐太宗去世后,李恪也只是被唐高宗任命为了梁州刺史。别的皇子都是风风光光地管理着好几州的封地,唯独李恪只能守着安州这一块封地度日如年,这样的惩罚对于李恪来说,不可谓是不重。

  如此一来就很令人费解了:为什么身为大唐的一介吴王,李恪的所作所为不仅根本无法体现他的“英果”之处,反而如此的令人失望?

  不要以为李恪的品行如此恶劣是因为胜利者篡改了史书,历史上项羽、曹植、司马攸等等都是失败者,为什么别的失败者都能有才华横溢的史实流传后世,李恪却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词而再无具体事迹可言?

  所以这与胜利者的史书无关,而是史官无法掩盖李恪没有真材实料的史实。至于唐太宗对李恪的评价是“英果类我”,就更加是某些人断章取义的结果了。因为只要看看史书上记载的原文就可以知道,唐太宗说李恪“类己”是在意欲立储的时候。

  其实看看西汉的赵王刘如意、汉昭帝刘弗陵的例子就可以知道,皇帝用“类己”这样的字眼评价一个皇子时,往往就是在准备立其为储的时候。

  然而反观唐太宗是怎么对待李恪的,在说完李恪“英果类我”后立储失败,唐太宗却一点都没为被推上火架岌岌可危的李恪考虑,而是照常疼爱其他的孩子。就在欲立李恪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显然是彻底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

  而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还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

  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汉高祖在改立刘如意失败后,特意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告诉他一定要照顾好如意这个弟弟;晋文帝司马昭病重时用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告诫太子司马炎,让他日后不要为难自己的弟弟司马攸;唐太宗自己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就是为了让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能够同时活着。

  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唐太宗以“英果类我”的理由提名李恪为太子,并非是真的要立李恪,而是想让大家把目光从太子李治以及争夺皇位的同胞兄弟身上,转移到李恪这个庶长子身上(唐太宗第二子李宽早夭,第三子李恪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庶长子)。

  从各处史书上记载得非常明确,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后,唐太宗的最高指导思想就是如何能够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至于这三个儿子之外的其他皇子,都不在唐太宗担心的范围之内。

  《旧唐书·李泰列传》: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这话乍一看很有道理,然而却没有考虑到人心天生长得就是偏的,唐太宗更不是什么阳光普照大地的圣人圣父,就只是个普通人,会对自己钟爱的儿子有所偏心偏爱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也喜欢

慕夏歌曲表达什么(慕夏什么意思)

  提起慕夏这个名字,你可能觉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