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出生的余少群,刚刚学会走路,就常常被奶奶拉着去文化宫。
老人家爱看戏,南方的汉剧与黄梅戏等,有什么就看什么。
有时候余少群不想去,奶奶就哄他:“要是今天的戏收费,就给你买牛肉干。”
于是,牛肉干就成了8岁之前,余少群跟奶奶每次出门时最大的念想。

文化宫里的戏,有时候是免费的,有时候是收费的。
奶奶虽然爱看,不过带孙子消磨时间大于戏瘾。
因此每当到了文化宫门口,看着外面立起来的“招子”,
她最关注的不是今天演出什么,而是要看今天的戏是否免费。
如果当天的戏免费,奶奶高兴;若是看到有人在排队买票,孙子余少群高兴。

奶奶若是看不成戏,就会带着余少群去买牛肉干。
所以祖孙俩每次到了文化宫,都有着各自的兴奋点。
多年后余少群还记得非常清楚,长长的买票队伍,奶奶不想花这个钱,
这时候奶奶就会拉着余少群的手掉头出去。
“走喽!省下票钱,给孙子买牛肉干吃。”
话虽如此,但奶奶一边说一边走,还不忘回头看排队买票的人。
若是在队伍里瞅见一个老相识,她的脸上也是带着满满的羡慕。
而余少群就不一样了,去的次数多了,就形成了某种“条件反射”。
只要看到窗口处的长龙,就知道今天有牛肉干吃。

长大后,余少群已经明白,其实奶奶是喜欢看戏的。
只不过那时候,她的戏瘾和疼爱孙子比起来,就又变得微不足道了。
当然,能吃到牛肉干的机会少,多数时候余少群还得跟着奶奶进场。
他不懂戏文内容,唯一能引起余少群兴趣的,就是演员脸上色彩斑斓的脸谱。
偶尔的翻跟头的小把戏,也能短暂吸引孩子的目光。
有时候,在他的央求声中,奶奶还会拉着他去舞台的后面转转。
各式各样的道具和花红柳绿的衣服,让幼小的余少群看得眼花缭乱。
去的次数多了,后台的一些演员和戏迷都记住了这个孩子。
“你看这孩子的眼睛多有灵气多传神,以后学戏肯定出彩。”
那时候余少群还不懂,毕竟一包牛肉干的吸引力就能让自己分心。

有一天,文化宫里又排起了买票的长龙,奶奶准备拉着孙子走的时候,
8岁的余少群突然对奶奶说:“还是看戏吧,牛肉干吃多了永远是一个味儿。”
从那时候起,余少群内心的戏瘾,正在一点点超过对牛肉干的喜爱。
他不但跟着奶奶去文化宫看,家里电视里的戏曲频道,也是他必看的栏目。
有一天他突然郑重地告诉父母,自己想到少年宫去学戏。
父母听后有点吃惊,继而不同意孩子的选择。
文化课之外有点兴趣爱好是好事,可做家长的没想到孩子会选择唱戏。
然而此时的余少群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哭闹着就是要学。
父母拗不过孩子,再加上奶奶在一旁也敲敲边鼓,父母最终妥协。

从那之后,除了带着孙子继续去文化宫看戏之外,奶奶每天又多了一项任务。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接送余少群去少年宫的都是奶奶。
接下来两年多的培训,让余少群打下了坚实的戏曲基础。
奶奶这个老戏迷,对于孙子的成长和表现也非常看好。
只是随着小学结业的时间一天天临近,父母已经给余少群下了“最后通牒”。
“学学就行了,你的主要任务是考上中学,将来再考大学。”
确实,身边学戏的就他一个,同学们都在张罗着升初中的事情。
那段时间的余少群,内心非常地纠结。
父母的想法也是为自己好,但舞台的诱惑也不小。
余少群只能求助于奶奶,让她给自己选一条道。
然而奶奶每次都不告诉他现成的答案。

“你要是想上大学,就得回到学校好好上课。要是想登舞台,就得准备去考艺校。”
每次问奶奶该怎么办,最后都是奶奶把问题抛给了他。
“你是想上大学,还是想登上高高的舞台?”
余少群最终有了自己的答案。
父母试图继续阻挠他的选择,报考艺校的费用,都没给他出。
所幸余少群做出选择后,奶奶无条件支持他。
没有报名费,奶奶出。
报名后参加考试,奶奶陪着孙子去。
14岁,余少群走进了武汉艺术学校。
可走进学校后,新的拦路虎又出现在了余少群面前。

十四五岁的年纪,正值长身体的时候。
入学刚刚一年左右,在家人和老师眼里,余少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
身高从原先的一米四左右,猛窜了二十多公分。
长身体了,这肯定是好事。
然而他学习的专业不一样,在戏曲舞台上,最忌讳的就是演员个头太高。
老师多次找他单独谈话,你现在就一米六多了,要是到了十八九岁,还不得长到一米九啊。
到那时候,没有演员能和你配戏,那你只能在后台拉大幕。
老师最后给余少群的建议是,你必须得想个办法阻止个子继续增高,否则前途就毁了。
这事儿让余少群始料不及,他开始四处求医,寻找阻止个子长高的办法。

后来,一位教体操的老师告诉他一个法子。
个子长高的基础无非是营养好大腿受到保护。
平日里只要减少饭量,练习腿功增加大腿的柔韧度,就能让身体停止增长。
没办法,为了梦想,余少群只能照此练习。
以前他也练过腿功,不过力度并不是太大。
之后他开始饿着肚子练习,常常在练功房里感到天旋地转。
奶奶非常心疼孙子,总是一边流泪一边唠叨:“要是你同学个子都高,就不用这么受罪了。”
这些唠叨,常常让余少群感到哭笑不得。
可不吃饭练功,这滋味着实不好受。
有好几次,余少群都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地哭泣。
奶奶也非常心疼他,她知道孙子不肯多吃,每次回家就想尽办法给余少群炖各种汤食。

余少群最爱的,是奶奶炖的莲藕汤,及至多年后,他都还记得那个味道。
节食和练腿功的办法有效,又过了三年多时间,
19岁的余少群,身高定格在了一米七五左右。
毕业之后,他如愿以偿地走进了武汉市汉剧院青年团。
几年来的学习苦练,终于等来了登台的机会。
最高兴的,当然还是奶奶。
每次余少群回家,奶奶都追问他是否有新戏要排演。
她不但去看,更重要的是捧场。
有好几次,余少群都发现,演出开始前奶奶早早去了剧场。
可她没有坐着,而是站在剧场的门口。

一边看看不断入场的观众,一边又看看剧场里是否坐满了。
要是看到座位没有满,她又唠叨:“怎么没满呢?我孙子演得这么好,怎么没人来看呢?”
余少群知道,奶奶的心愿非常简单,孙子的戏应该是场场爆满。
他没有让奶奶失望,2004年,余少群成了汉剧大师陈伯华的关门弟子。
第二年,余少群就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
师傅陈伯华虽然已年届九十,但还是将平生所学都传授给了这个年轻人。
但此时的余少群,又做出了一个“离经叛道”之举——他要去上海学习越剧。
师傅陈伯华很生气,但年轻的余少群觉得,戏曲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博采众长。
就像当年反对父母那样,倔强的余少群最终走进了沪上的越剧院。
出发之际,父母给孩子添置了一个大皮箱。

火车站里,前来送行的奶奶突然哽咽起来。
“你把奶奶也装进大皮箱里带走吧。”
一句话,余少群的眼泪也没有忍住。
上海求学一年,他后来又去了浙江越剧团。
很多认识余少群的人,都觉得他疯了,心根本定不下来。
但余少群却觉得,越剧的发源地本来就是杭州,到浙江学习更好。
此时的余少群,虽然还是以戏曲舞台为主,但已经在电视剧领域展露头角。
在越剧院期间,余少群就出演了电视剧《杨乃武平冤记》。

进入浙江越剧团后,他并不知道,一个更大的机会很快就出现在了眼前。
2006年秋天,为了拍摄电影《梅兰芳》,陈凯歌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演员。

当时,北京京剧院里的一位老师建议剧组,到杭州越剧团去碰碰运气。
一听说是陈导的戏,而且还是出演梅兰芳,越剧团里的很多年轻演员都去了。
当时前去杭州的,是剧组里副导演,见过余少群等一众演员后,并没有给明确回复。
很快一个多月过去,陈凯歌的妻子陈红又去了杭州。
经过上一轮的筛选,剩下的人只有二十多个。
虽然余少群有幸进入了下一轮的角逐,不过其中的人都是专业的戏剧演员,
只有他一个人是戏曲演员。
在和陈红见面之前,余少群原本是准备表演一段越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