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老戏骨”的说法听了不少,你听说过“老饭骨”吗?这是抖音(视频软件)上的一个美食账号,由3位烹饪界的大咖组成,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承中国美食,教大家做菜。
组合里的“大爷”名叫郑秀生,原北京饭店行政总厨,做过数不清的国宴,堪称“第一老饭骨”。狮子头、大煮干丝、响油鳝糊、拆烩鱼头,那都是“大爷”的拿手好菜,最近又被聘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崇礼菜单计划总顾问。
自称“二伯”的孙立新,是便宜坊集团的行政总厨,师傅曾给冯玉祥做饭,后来成为刘邓大军的前线大厨,毛泽东、周恩来都吃过老爷子做的菜。咱们常吃的蓝莓山药,就是“二伯”发明的,当初只是为了不浪费山药的下脚料。
“三叔”武剑利,曾任燕山大酒店厨师长,是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位以个人身份入选的指定餐饮供应商。“三叔”的爷爷是河北柴沟堡的熏肉匠人,熏肉有300年的历史了,在“三叔”手里还得延续下去,他能把整只猪拆的一根骨头都不剩。
眼看外卖越来越多,年轻人吃得越来越不好,老哥仨心里急。厨界是个江湖,三人结义“老饭骨”,以厨会友,传承技法,边讲美食做法,边聊厨艺“秘史”。
在三人上百集的美食视频中,“开国第一宴经典重现”系列尤受欢迎,“大爷”郑秀生亲自掌勺,不仅将1949年举世瞩目的“开国第一宴”完美还原,还边做边讲古,聊起了当年的国宴往事。

“开国第一宴”的幕后故事
一条半臂长的鲤鱼,去鳍、开腹、一字刀切口、码盐,浇上葱姜黄酒入味,随后将烧热的铁锅倒入凉油,下鱼!凉油和热锅相遇,发出刺啦的响声,就在这独属于厨房的“伴奏乐”中,雪白的鱼肉变得金黄。香菇、冬笋、小肉一一下锅,酱油和醋先后流淌。
清鸡汤入锅提味儿,胡椒、盐、老抽一一跟随,再加入少许白糖提鲜,将锅中口感醇厚的汤汁不断淋浇到鱼脊之上。在不停的浇淋之下,在翻滚的浓汤之中,鲤鱼慢慢成熟、入味,鱼皮变成诱人的微红色。鲜嫩的大鱼摆在盘中,将锅内原料丰富的汤汁慢慢淋上,两指宽汁让鱼露头不露尾,国宴上的一道大菜——红烧鲤鱼新鲜出锅!
这是“老饭骨”在抖音上最受欢迎的一道菜,也是“开国第一宴”上的经典菜品。掌勺还原这道菜的“大爷”郑秀生在北京饭店做了几十年的菜。71年前,参加开国大典的600多名宾客就在那里,品尝到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后人将其称为“开国第一宴”。
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既要对中外宾客展现国力,又要考虑安全问题,准备国宴的饭店,必须选在天安门附近。在一番精心筛选过后,历史悠久的北京饭店脱颖而出。
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郑秀生请来当年主持过“开国第一宴”的两位大厨,一个叫孙久富,一个叫王杜昆,在他们的帮助下,复原了当年的国宴菜单。上面有冷菜八种,热菜八种,点心四种,还有苹果、梨等若干水果。几道重头大菜有红烧鱼翅、罐焖四宝、扬州狮子头、红烧鲤鱼等,大部分都是淮扬菜。

当时,周总理担任外交部长,总理是江苏淮安人。“大爷”说,菜单的口味还真是总理定的,不过主要是考虑到国宴的宾客来自五湖四海,最后决定选用兼容南北菜系之长,适合大众口味的淮扬菜招待客人。淮扬菜南北皆宜,甜咸适中,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双脆而不失其味,最容易被大家接受。而且考虑到宾客中北方人居多,很多菜品被确定为红烧,总理的细心,可见一斑。
确定做淮扬菜后,北京饭店的师傅们开始发愁了。当时的北京饭店是因西餐出名的,尤其擅长法餐。为了顺利地完成国宴,他们专门找到京城赫赫有名的淮扬饭庄——玉华台,邀请来其中的9位大厨。
“大爷”说,当晚一共举办了两场宴会,一场在怀仁堂,一场在北京饭店。其中有一道菜,名叫罐焖四宝,里面放着海参、鲍鱼、鱼肚、海螺四样“宝物”,“当时国家刚解放,咱们库里面没那么多好东西,只有这四样,但每个还凑不够一个菜,最后干脆将它们发泡好之后装在一个小罐里,取个好名字——罐焖四宝。”
“国宴”菜,牛在哪里?
很多年前,“国宴”对百姓来说非常神秘,这场中国最高规格的筵席牛在哪里,是不是样式非常奢繁,或者食材绝顶高档呢?“大爷”说,秘诀不在这里,国宴的“牛”,一在厨师的细致态度,二是食材的选择、火候的烹制。比如一道国宴佛跳墙,至少要在火上熬个三天三夜,还有下面这两道菜,看似简单,实则选材仔细。
在视频中,“大爷”重现了“开国第一宴”中的干火靠 大虾。这里的大虾,又叫对虾,是渤海湾产的,分为春秋两季。干火靠 大虾的第一步,要处理鲜虾,用剪刀将虾完整地从头铰到尾。害怕客人扎嘴,虾尾、虾须、虾脑中的沙包去除,再剪开虾背,去除虾线。最忙的时候,“大爷”曾一天铰虾900多个,必须全部符合标准,这就是大手们的功夫。
在充满京味的配乐中,“大爷”的对虾入锅了。照旧是凉油下锅,轻轻一煎,遇到热油,大虾马上变色,倍儿红倍儿亮。虾壳变红后,将其取出,不用洗锅,倒入葱姜炒一下,再将大虾重新放入锅内,先烹酒后烹水,放盐3克,胡椒少许,加糖25克,盖上锅盖火靠 两分半钟,揭开锅盖一看,大虾全部弯了腰,熟了!放葱姜香油把汤汁收一下,往摆好的大虾上一浇,那叫一个香!
跟干火靠 大虾用料一样讲究的,还有口蘑蒸鸡,这也是一道淮扬菜。最重要的是口蘑的选择,要选择在张家口和内蒙之间的一种蘑菇,又称蘑菇之王。将其用淀粉洗净,与斩断筋骨的鸡腿肉放在一起,加入黄酒、酱油、老抽、胡椒粉、盐、糖等调味料上锅蒸20分钟,就是一道美味佳肴。

周总理与狮子头
从1949年的“开国第一宴”起,此后的10年间,每年一次的国庆招待宴都在北京饭店举行。掌勺的大师们不仅做得一手好菜,也对首长们的喜好颇有研究。比如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但没有吃酱油的习惯,大厨程汝明就将糖放在油里面炒成红色,代替酱油给肉提色;刘少奇喜欢吃罐焖的食物,其实是因为肠胃不好,罐焖食物比较保温,而且回味较好。
“大爷”记得,周总理最喜欢吃的,就是有200多年历史的狮子头,“总理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很关心、爱护,每年都要将工作人员集中在一起,总理出钱,在北京饭店定制一大砂锅狮子头。晚上他和工作人员共聚一堂,一起欢度佳节。”
起初,总理的狮子头由郑秀生的师傅做,后来郑秀生亲手给总理做了几年。做“狮子头”是一项功夫,找一块肥四瘦六的五花肉,去皮切肉,“大爷”强调,一定要手切,将肉切成石榴籽一样。切肉讲究一个细切粗剁,这是保证狮子头口感的重要一步,切得要细,剁的时候扫几下就行了,保留口感和颗粒状。
打馅是制作狮子头的重头戏,在肉内放入一半葱姜酒水、淀粉、盐,用水搅拌一下,等水基本渗入肉内,再倒葱姜酒水,随后朝一个方向不断搅拌,好的厨师听声音就知道,这盆馅料合不合格。馅料基本打好后,放入马蹄碎,捏成丸子,涂抹水淀粉,放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放入锅中炖煮,加入桂皮、胡椒等调料,一个半小时之后,就等着开吃吧!“大爷”说,每次做到狮子头,自己都会想到周总理,“这道菜我是有情怀的”。
餐桌上的中国历史
“开国第一宴”不仅向外国来宾介绍了中国美味,也为日后的国宴定下了基调:不上带骨头的东西,尽可能避免有冲突的食材,灌汤包子等外宾不知道吃法的食物尽量避免,整体口味以清淡、软烂、口感温和不刺激为主。此后,每逢重大节庆日,总要准备一席佳肴,邀请海内外的来宾。国宴,在这个最生动又最令人紧张的舞台上,历史的一个个故事蜿蜒展开。
自1959年开始,每年一度的国庆招待会移到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二十世纪末60年代初,新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那时的国宴动辄五六百人,每年例行的国庆招待会更是多达三五千人,呈现出一派壮观景象,也展现出我们的国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将国宴中的茅台酒写到书里。
此后,随着外交局面的发展,周总理提出了礼宾革命,国宴开始简化。2008年8月8日,为了共襄北京奥运会的盛举,来自80多个国家的175位元首齐聚一堂,无论是级别,还是规模,这场盛宴都十分罕见。不过,我们为贵宾们准备的餐品为简约的三菜一汤。如今,每次重大国宴开始之前,老百姓也能在网上看到宴会的菜单,一起讨论菜品。
伴随着宴会上品尝佳肴的赞叹声,伴随着餐桌上爽朗欢快的碰杯声,中国走过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不平凡历程,开启了新的纪元。今天,当我们重温历史的记忆,似乎再一次从国宴餐桌上,听到了那些生动的声音,看到了一幕幕动人的画卷,这些足以串起一个国家前行的足迹。 本报记者 李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