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上初中的北京女孩张蔷接触到爱情电影,开始对着镜子练亲嘴时,估计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迪斯科女神”,经历那么多的事……
张蔷作风前卫,跟她的妈妈有关。她的妈妈,是中国电影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曾给李谷一的《绒花》和《妹妹找哥泪花流》伴奏。

那时候,大陆音像市场还没全面开放,只有一些体制内的文艺工作者,能从内部渠道,听到一些欧美音乐。
虽然这些音乐活动不允许带家属,但大人们架不住张蔷那张逢人就叫叔叔阿姨的小甜嘴,只好默许她成为活动里的小观众。
也正因如此,张蔷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到欧美流行音乐的人。她学会了很多英文歌,而且音准和乐感都很不错。
妈妈也不遗余力地培养她,经常邀请音乐专家来家里做客,屋里摆着成箱的可乐,给他们端水做饭……为的就是让张蔷在一旁唱歌,请他们指点。
张蔷家住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大院,边上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中间隔着测绘局。
每天,她从测绘局小学放学,不是去北影院里看美工画背景墙,就是溜到影厂领导审片子的小影厅,等着看将要引进的最新电影和纪录片。
除此之外,她还爱往影厂总编辑的办公室跑,那里有很多国外电影和杂志,上面的明星们,衣着打扮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
她们有的坐在全是泡泡的浴缸里拍照,有的穿比基尼骑自行车,头发迎风飞扬……张蔷直看得眼睛发亮。
很快,一群“小流氓”看到张蔷,眼睛也开始发亮。
二、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商场里开始出现花裙子,高跟鞋,工艺美术商店里甚至能买到耳环。一些小年轻们,就动用“海外关系”倒腾起时髦的二手衣服来。
但要论时髦,还得是张蔷。
初三那年,张蔷就开始穿露背橘红色连衣裙,染指甲,涂口红出门了……很快,前卫大胆的张蔷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走在大街上经常被人截住搭讪。
这其中,就包括一群“小流氓”。
有一次,张蔷出门刚一转弯,就被一群“小流氓”截住了。他们要把张蔷带走,并威胁说,“不答应就把你丫头发剪了,让你丫回不了家。”
张蔷胆战心惊,被这群“小流氓”带到某“后山”上,她才发现:原来这群“小流氓”,只是让她跟他们坐在一起吃西瓜……

那时,像张蔷一样大的年轻人,消遣的方式不多。每天晚饭后,大家都约朋友去天安门广场乘凉。拿张报纸垫着屁股坐下,凉风就呼呼地刮过来了。
张蔷可以从容地去买10根冰棍,和朋友边谈边吃,不用担心雪糕里会半路杀出一个刺客,让人的自尊和钱包同时受伤。
但对于张蔷来说,这样简单快乐的生活,在1983年彻底改变了。
这一年,迈克尔·杰克逊的专辑《颤栗》横空出世,并创下了全球销量2700万张的吉尼斯纪录。

这一年,16岁的张蔷在收音机上听到一首英文歌曲,强烈的节奏让她身体不由自主地扭动起来。
歌曲播放完,张蔷感觉像丢了魂儿一样,是如同“恋人离开的那种感觉”。
后来她才知道,那首英文歌曲是迈克尔·杰克逊的《Billie Jean》,音乐类型是:迪斯科。
就在张蔷为迈克尔·杰克逊丢了魂儿时,很多人也为张蔷丢了魂儿。
三、
80年代的中国,流行一种地下家庭舞会。
但那时社会开放程度还很有限,这样的舞会只能偷偷摸摸进行,尤其遇上1983年严打,明星迟志强锒铛入狱,就跟这有很大关系……

而作为时尚达人的张蔷,自然也参加过这样的舞会。有一次,还被“小脚侦缉队”举报,引来片警。不过,对方只是口头教育了一番,便把她放走了。
但年轻人对新兴事物的向往和自由社交的诉求,是挡不住的。这次被抓,还有下次。
慢慢地,张蔷朋友圈越来越广。朋友开始带她去北京展览馆、北京饭店以及外交公寓等地举办的公开舞会,那里聚集着北京最时髦的年轻人和“外宾”。

但无论哪种舞会,基本上都是迪斯科。
那时迪斯科舞会很稀缺,能玩的都是有背景的。谁有混进舞会的能力,都是可以拿出来吹嘘的资本。
在一般的舞会中,喝的都是北冰洋汽水。但在迪斯科舞会上,喝的是可乐和进口橙汁。
参加舞会的女孩,也会暗中攀比较劲。她们卷来卷去,蕾丝丝袜就成了迪斯科女孩的标配,这让男孩们大饱眼福,乐在其中。
在这些“迪斯科女孩”中,张蔷是唯一穿渔网袜去的,经常一出场就是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