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储君之争,历来是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而唐朝更是经典话题中的话题。自唐太宗李世民那场“玄武门之变”起,大唐帝国似乎就有着储君之争、皇位之争的传统。为了皇位,可以杀兄弟,威胁父亲,所以,唐朝历史上的皇位继承,极少有能够顺利继承的。其中,也包括,在大唐的历史上,出现了古代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别看这些开国皇帝,各个能征善战,又通晓各种阴谋阳谋,但面对选太子这样一件关于整个帝国未来命运的问题上,都是有心无力。
李世民,跟随父亲起兵,可以说半个唐朝的疆土都是他打下来的,后来又依靠着自己的心狠手辣,通过“玄武门之变”,硬是从旧太子手里夺取了皇位。可是,等到他将整个帝国稳定下来后,未来太子的稳定却一直困扰着他,常常让他在半夜中惊醒。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子嗣还是比较旺盛的,前前后后加起来有十四个儿子。但是,其实按照古代立嫡子的古老传统,基本上在李世民太子考虑范围内的皇子大致只有三个。他们都是由长孙皇后所生,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
所以,又是长子又是嫡子,背后又有着长孙家族势力的支持,所以李承乾,最终被李世民选为了太子,大唐帝国的储君。事情发展到这里,只要太子李承乾安安稳稳当着太子,再顺便讨好孝顺下自己的老爹李世民,那么下一任皇帝就是自己的,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就可以了。
可是,历史的发展有时候就是这么奇特,就是拥有这么好的条件的李承乾,硬是把自己的太子之位生生搞没了,而自己最终也傻傻的起兵叛乱,却因走漏消息而被抓,最终被贬为庶人,流放边缘之地,并最终在起兵叛乱的第二年,即贞观十八年,病死于流放之地。
这个时候,人们不禁要想了,已经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发动叛乱呢?他的父亲李世民是因为自己不是太子,为了皇位才主动发动的叛乱。我觉得,仔细想来,李承乾发动叛乱,也许也是一种无奈的举动,若是成功了,史书那就可以照着他的意愿写,所谓成王败寇。
虽为太子,但却因自己所作所为,早已经伤了李世民的心,不反,可能迟早被废;
历史上记载,太子李承乾是有点身体残疾的,即他的脚有点跛,这也导致了他内心中有一丝小小的自卑。因为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自小李承乾是深受李世民喜欢的,作为父亲的他对于自己儿子的这个小毛病是没有过多看法的,要不然也不会把他立为太子。
也许是因为,早早的就当上了太子,又受着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宠爱。慢慢长大的李承乾,他的身上既出现了闪光点也出现了许多世人所不喜欢的缺点,包括李世民。

太子-李承乾
闪光点是李承乾,这个人聪明灵活,说起大道理及学问来是头头是道。且,在起初当太子的时候,在李世民外出皇宫时,由他短暂“太子监国”权利的时候,他表现的还可以,国家政务也算处理的有条不紊。可是,可能由于太顺了,他慢慢的染上了几个恶习,这几个恶习导致李世民以及大臣们对他逐步失去了信心,觉得他越来越没有一个大唐帝国未来皇帝的样子。
首先: 他表现出了对突厥民族的过分喜爱
不但在皇宫里穿着突厥的衣服晃来晃去,而且还让人教他突厥语言,吃突厥的食物,甚至在自己的太子宫里搭设了一个突厥风格的帐篷。要知道,虽然唐朝皇族的血液里有一部分胡人血统,但是大唐帝国和突厥的几次无数次战争冲突早已让所有的唐朝人恨上了突厥。你作为一个唐朝太子,公然表现出对地方民族的喜爱,这自然导致了李承乾慢慢不被李世民和其他大臣所喜欢,觉得他做的太出格了。
不仅如此,当时唐朝和突厥进行了数次战斗,很多唐朝的士兵死去,他们的家人都仇恨着突厥人,尤其是突厥士兵。而太子李承乾,却在皇宫中,让自己的手下妆扮成突厥士兵,甚至分成几个小队,互相进行攻打的游戏,模拟战场上的突厥士兵是如何杀人的,到最后,甚至直接招募一些突厥人来进行这种游戏。在现在看起来,这种崇尚敌人的行为,是完全没有考虑到唐朝人的心里感受。尤其是那些在于突厥战斗中死去的唐朝勇士的家属们,他们在得知太子李承乾这一特殊喜好后,对于这个未来的皇位,彻底失去了信息,由此,他基本上丧失了百姓的民意支持。

突厥任-衣服
其次:他还是个同性恋,发展出了男宠
据说,作为太子的李承乾,竟然喜欢上了男人,并偷偷在自己的太子宫内豢养了好几个相貌英俊的年轻男孩。这件事情被李世民知道后,羞愤不已,想自己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前半生都是在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中度过,何等的男子气概。而自己挑选的太子,却偏偏有了这羞于提起的龙阳之好,说出去,怕是九泉下的李氏祖宗都要被气活过来。
于是,李世民对李承乾公里的男宠们大开杀戒,一个不留。并且放出话去,以后要是还有人向太子引荐男宠,那么那个人就被除以杀死,连同亲人都要被诛九族。这件事情后,李世民和李承乾的关系到了冰点,父子儿子几乎不怎么来往和交谈。
在开放如此的现在,这尚且是一个比较私密的话题,更何况是封建的古代唐朝,可以说,因为李承乾的这一爱好,他的父亲李世民对他仅存的一丝好感也彻底消失了。
小结:所以,因为已经不受父皇爱戴了,所以李承乾觉得自己不得不反,于是他起兵叛乱。
竞争激烈,有样学样的李家子弟,各个都想坐一坐那龙椅,不反,可能被人群攻;
因为自己父亲一辈“玄武门之变”,让太子李承乾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坐的很不安全。他害怕,有一天,自己的弟弟们,会效仿自己的父亲李世民,突然向身为太子的自己发动政变,那么到手,自己就有可能成为那个“玄武门之变”后身死名裂的叔叔李建成一样的人。
再加上,那个自己的同母弟弟,魏王李泰,趁着自己在父亲李世民眼中的形象下滑。大肆招贤纳士,吸引各路英雄文人进入自己的魏王府。一时间,朝中大臣在魏王府中进进出出,弄的比李承乾的太子府还要热闹。

魏王-李泰
此时,李世民因为被李承乾胡作非为所气坏,一是为了敲打李承乾,二是试探下魏王李泰的内心想法。于是,在多个公开场合,也明确表示了对魏王李泰的喜欢,并且经常赏赐给魏王府大量的金银财物,使得魏王李泰风头正盛,盖住了太子李承乾,甚至对于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有时候说话也不客气。
小结:所以,因为自己已经完全被魏王盖住了风头,怕魏王当上太子,所以他起兵叛乱。
晋王李治,虽然才学平庸且软弱,但奈何有长孙家族支持,不反,可能也会被废。
表面上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是当时大唐帝国太子之争的争斗双方。而李世民在面对太子的这件事情上,对于自己的判断也是不确定,很多时候,他都向朝中重臣尤其是长孙无忌请教看法。一来,长孙无忌是几个有希望争夺皇位的皇子的亲舅舅,都是侄子,不会存在偏袒一说。而来,长孙无忌一直是李世民最信赖的臣子之一,可以说既是君臣,又是亲戚,更是老友。
而长孙无忌,以及他背后的长孙家族的意见也很明确,他们公开支持九子晋王李治。原因是李治,为人和善,有帝王的宽容,且严格遵从朝廷制度,既没有太子李承乾那种荒唐出阁之举,也没有魏王李泰那样深深的心机野心以及权力扩大后的嚣张气焰。

晋王-李治
小结:所以,看到自己的亲舅舅都支持晋王李治,李承乾觉得,迟早太子会被废,还不如叛乱。
造化弄人,别的庶出的皇子羡慕太子李承乾嫡子的身份,而同为嫡子的魏王李泰又羡慕他长子的身份,有这么一个好的出身,硬是让自己给毁了。在察觉到自己已经不仅不受父亲李世民的喜爱,就连长孙无忌舅舅也公开表明更加喜欢晋王李治,害怕自己的弟弟们也效仿父辈对自己来一场“玄武门之变”,自己届时免不了身败名亡。
种种原因,让李承乾觉得自己是无法顺利继承皇位了,其实就现在看来,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太子李承乾不发生兵变,似乎也很难顺利当上皇帝。
于是乎,与其坐等被废,还不如拼死一搏,于是李世民亲选的太子李承乾,就联络了对李世民不满的右卫大将军侯君集、驸马杜荷以及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等等密谋发动兵变。

太子兵变主力-侯君集
只是最后,走漏风声,兵变一开始就被迅速镇压,而昔日的太子李承乾被贬为庶人,直至兵败第二年病死他乡,也有说是被朝廷派人毒死的,为的就是斩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