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拟真的A.I.机器人如何蜕变成真实的人类,
迄今仍是科学家们所致力研究的待解问题。
然而,经过相关电影的演绎,各方立论的匯流之下,
似乎导引出一个哲学层次上的指涉:
”唯有当人工智慧得以摆脱既定程式排程的井然有序,
藉以让思考更为浑沌、更趋随机性的无法预测,
则其在意识界定上,才可堪称为是具备真实性格的人。”
至于如何达致这样的境界,
不同电影下的想像,则提供着视角差异化的解答。
就本片而言,透过人工智慧自我否证的歷程,
去穷尽记忆储存空间中的所有情境,
在煺无可煺的窘境之下,启动自我毁灭的程序,
自此才能摆脱附加在其上的人为因子,
蜕变成为具有血性的人类存在。
儘管人性在这样的自爆过程中,
仅仅是宛若昙花一现般的乍现,
诱发的同时,瞬间也就随之毁灭而消逝,
但对于箇中相关人的情感层面而言,
那份彼此间存在着的爱,却是真实且永恆的。
(以下有雷,敬请慎入)
电影叙述太空人Milutin在执行太空任务的同时,
为免其在执行勤务中有所情绪上的波动,引致影响任务顺利进行,
于是搭配一名机器人Nimani伴随其在太空船中,
随时透过设计好的情绪控管模式,来纾缓Milutin的心情。
因着Nimani是根据Milutin的偏好客製化製成,
让Milutin一见钟情,在登上太空船的初期,
就开启一连串的性爱模式,在Nimani身上极尽所能的循求欢愉,
甚至以强暴的行径,来满足其对于女人的兽慾。
继而,随着两人相处日深,Milutin对Nimani也动了真感情,
开始有了将其变成真人的期待。
于是,Milutin设法卸载了让Nimani得以运行的作业系统,
使她的行为不再根据既定的程式,
仅仅剩下曾经与人类实际互动的经验,储存在资料库当中,
成为其可兹依循的仅有资讯。
但卸载的结果,让Nimani不再事事顺从Milutin,
这让Milutin反而陷入一种抑郁的情绪之中。
眼看着Milutin悲伤却丝毫使不上力的情况下,
Nimani扫描了自己过往的交往经验,
发现没有相应的行为参考可供依循,最终仅能启动自爆模式,
在完结自己之前,流下了象徵变成真人的一滴眼泪…
电影的发想剧情颇佳,起初看似在进行一场关于人类本性的试验,
诸如在没有任何前提预设下,具有主宰性的个人,
将如何去处置宛若奴隶一般的异性机器人。
但可惜的是,随着故事的进行,情节似乎越趋虎头蛇尾,
让电影回归到人工智慧如何进阶至真人的实验,流于泛泛之论收场。
儘管如此,片中对于人工智慧的分野,还是颇具有新意,
其将人工智慧区分为二:
一是程式设计师所预载的作业系统,
提供其外显行为的排序之用;
另一则是人工智慧在歷经与人类互动交往过程中,
所自我汇整的经验资讯,用以建构自我的人格观,
使其更像是人类般的存在。
但不论如何,前述的内外两种记忆储存,
终究都是分门别类的排程,纵使获取了再多的样本数据,
也都摆脱不了既定流程的命定。
唯有在发生无可匹配的情境之后,
当作业系统丧失,无法将之储存为新的经验,
又其在经验资料库中遍寻不着相似的人格反映时,
自我否证质疑的结果,才能让机器秩序从此崩溃,
迸发出属于人类的真实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