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姑婆,别咬我,乖乖的孩子睡着了…』
童谣『虎姑婆』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甚至一直沿用至今时今日,
每当孩子睡不着吵闹之际,就拿出来吓吓他们,殷切期盼他们提早入眠,
让大人们好享受一下夜晚仅有的独身时光。
毫无疑问的,大人们的各种私慾,成为类似寓言故事的源起。
立基在自己的孩子都是良善的前提
(更充分的理由,是不希望别人把自家归类为异类),
当孩子做出悖离社会伦常的情事时,往往会以『撞邪』、『附身』等理由,
企图合理化乖诞的行径,将自我无法解释的事由,
尽皆推给了冥冥中的超自然因素,除了掩饰自我的无知外,
着实也是为教导无方,找到了最佳的遮羞布。
尤有甚者,在早期的农村社会,膝下孩子多不胜数,
每当孩子夭折、抑或是无力扶养而『被消失』,
基于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经常便会选择以杜撰神话故事的方式来自圆其说,
说着又被哪个魑魅魍魉给抓走,说着自己当时抵抗鬼魅已付诸全力。
诸此自我安慰的搪塞语,代代相承的诓言,
无形中成为一种颠覆不破的证成真理,深影响着每个世代的育儿观。
也就是说,当孩子们又开始做出不理性的举措,
大人们总是习惯的会以鬼魅之说来简化问题,而从不去设想其他的可能。
然而,从更为科学的角度析之,孩子之所以吵闹的塬因很简单,
就单纯的只是希望唤醒大人们的注意,期待着亲人能够多点关爱眼神在自我身上;
一旦愿望未果,诉诸于最直白的情绪表达,事实上是可以预期的。
无奈的是,早已社会化日深的大人们,
不是沉溺在以网誌编织自我心目中所想像的美满家庭生活,
而后在对比实际境遇之后感到失落;
要不就是在陷落到产后忧郁、又得不到伴侣关怀的窘境下,
选择以另段恋情来麻痺当下糟透了的生活。
夫妻两人就这样的,在预设对方会善待孩子的前提下,
以纵情自我慾望的方式经营家庭,让孩子在遭到无视的情况下,
箇中的佔有慾望益发强烈,而成为难以挽回的『魔』。
由此可见,究竟是先有魔,才有被附身的情境?
抑或是魔本由心生,附身根本就是自发性的结果?
其中的诠释权,繫之于长辈们对于育儿的一念之间。
相信孩子的非理性行为是出于被附身者,
终将陷落到收惊抓妖的无限轮迴;
唯有愿意正视孩子吵闹的本质者,
才有机会真正的除魅,还给天真无邪的孩子一份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