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完美的推理剧铺陈,宛若催眠的手法般,
开头之初给予极为强烈的暗示,让影迷们先入为主地认为,
情节就该朝着某个明确的方向演绎,而后再循着居间的转折,
让进入到剧情中的人们逐渐从执念中甦醒,
直到最终谜底揭晓之际,敲响了警鐘,
从催眠状态中回復,而后对于整个过程啧啧称奇。
然而,这样的完美推理情境,容易营造么?
端看那么多烂尾的推理剧作,就可以了解到它的艰难所在。
就我的解析,引致铺梗失败的塬因有二:
一是强烈暗示如何在不经意中落下,又如何与主线剧情毫无相关,
才能不留痕迹的在剧迷心中烙下深刻的刻板印象,
擘划出虚构的推理主线,但事实上却与真正的故事不存在关联,
纯粹只是作为烟雾弹的目的存在;
二是转折的关键点如何不违和的达到逆转结局的功能,
让剧迷在强迫接受到翻转的情节之后,不觉得根本是在观赏另部剧作,
甚至打从心底感到故事铺成极其合理,才能构成一齣脍炙人口的推理剧。
毫无疑问的,本片符合着前述所提及的完美推理情境,当结局揭晓时,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前田敦子主演的『爱的成人式』(Initiation Love)。
还记得『爱』片刚开始男主角从肥宅一秒变小鲜肉的过场画面么?
该画面令多数影迷先入为主的认为两者是同一人
(就像过往台版武侠剧喜欢用的『十八年后…』),
因而在观赏全剧的时候,总是以一个人的观点去推想,
以为男主角变了心,却没料到,真相是女主角从头至尾都脚踏两条船。
当时在结局揭晓之际,令自己印象超级深刻,
也让该片名列在自己所钟爱的片单当中。
(以下有雷,敬请慎入)
相仿的,本片情节也存在着同样的障眼法,
最初小女孩被社工人员带走的桥段,
让人先入为主的未对女主角前往银行贷款的举措有所质疑,
但事实上根本与剧情无涉。
而后,在故事转折之处,铺梗颇为精妙,
在代表歹徒与警方交涉的过程,设下了字码的阅读规则,
让警方得以因此循线瓦解威胁其与女儿的恶势力,
让一切都掌握在主角的股掌之间。
小评本片,故事结构相当完整,作为推理剧作亦令人耳目一新,
但就是闷了点;倘若情节可以更为紧凑,相信会更增添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