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十几年前,暴雪公司(Blizzard)出过一款超热门的畅销游戏『星海争霸』(StarCraft),
游戏叙述叁个种族:地球人类、异形虫类、神秘神族之间的星际战役,
尤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在叁种族的游戏设定上,起到了绝妙的平衡,
各族群有其独具的特色与技法,不偏不倚的平均分布,
让游戏胜负取决于玩家个人的实力,而增添其不确定性,玩起来才会更显刺激。
援引这个经典案例,乃期欲点出『竞争型』电影情节的核心要素:
除了突显参赛者之间的特异性外,如何使各人的实力趋于衡平,
将影响剧情本身的张力性。
自己最不属意的故事,是『神之选』般的命定论,
预先设定好某位主角拥有无敌之身,无论过程中怎么耍废,
最终还是能够发动无双觉醒,从谷底中再显高峰。
或许类似的情节安排,对主角个人而言,是种试炼的歷程,
彰显刻苦耐劳的精神、抑或是悟性异于常人的禀赋;
但对于其他看似同为主角、但实则为配角的龙套脚色来说,
岂非从一开始就註定是陪榜的角色,说得过去么?
(以下有雷,敬请慎入)
就本片而论,四名参赛者的人物设定极佳,各自有迥异于他者的歷练:
站在巅峰上、却因启蒙的母亲骤逝而怀忧丧志的亚夜,
意气风发、万人簇拥的马萨尔,
接近超龄、为追梦仍愿一试的奶爸明石,
以及师承名师、总抚着木头当琴的谜样少年风间尘。
四人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集点,
唯一抱持着的,是对于五线谱上旋律的执着。
只可惜,在几近完美的人设之后,
却是以亚夜的轴线为宗,精心为其打造东山再起的舞台,
过程中的种种,只是诱发其觉醒的触媒,某种程度丧失角色的本体性,
徒然只是为了要协助亚夜再起的过客,致使钢琴比赛的重要性骤降,
猜想着孰胜孰败,也不再那么令人期待,
反正当主线情节确立之后,就等待结果宣布那一刻的到来即可,不是么?
当然,或许有人会解读的认为,
亚夜的胜出,乃因为其参透了音乐不是痛苦的记忆,
不是母亲骤逝给予的禁锢,而该像是大海般的浪潮,
让心境随着律动而转瞬流逝,
藉以在得与失的交替之间,重新发现自我秉赋的纯粹性。
话虽如此,但在一干人等相约海边旅行、一起面向大海尽情吶喊的同时,
难道马萨尔与风间尘就没能从中觉醒呢?
显然早有预设结果、而将他者尽诸作为陪榜的角色,
在处理角色的发展上,似乎略显粗糙。
相信这或也是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流弊,
即便人物角色设定鲜明,但在有限的电影长度内,
要将各该人等做深刻的描绘,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吧!
其实初看人物的设定,不知大家第一时间的念头,会认为谁能夺下桂冠呢?
我本觉得,一定是走入家庭、歷经柴米油盐淬鍊的明石。
即便已经过了成为顶尖钢琴家的年龄,
仍旧不畏众人眼光、说甚么也要轰轰烈烈的来个终局之战,
如此坚持理念的执着,该值得一个冠军的肯定。
又音乐希冀诠释到极致之境,难道不需要多一点人生歷练的附加么?
但最后事实证明了,音乐终究还是浸润在象牙塔中的专业,
讲求的是一份卓越的纯粹,而非诉诸庶民的感性。
这样的结局铺陈令人遗憾,
毕竟心下总是期待着音乐能够接地气的贴近人们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