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成功的劫机电影叁要素:
幽闭恐惧的氛围营造、
各该角色天人交战的生离死别、
以及劫机主事者折衝于意识形态与人性挣扎间的醒悟。
(以下有雷,敬请慎入)
坦白说,个人认为本片确实掌握前述的的叁项要素,
从起初劫机犯衝入驾驶舱、与正副驾驶展开激烈的肉搏战,
彼此于窄小空间内激烈厮杀,即便只是赤手空拳的相互搏击,
拘禁在仅有空间内的窘迫,也足以令人凝神屏气,不时捏把冷汗。
其后,于驾驶舱成功煺敌,
但却又陷入到劫机犯挟乘客作为要胁的情境,
当人质轮到主角的未婚妻,
介乎于谨守驾驶準则(绝不能让閒杂人等进入驾驶舱)与难捨亲情间的抉择,
终使其选择了大义,眼眶含泪的目送挚爱的离去。
而接续的情节,则是主角窥见劫机犯的同伙中,
有个尚且良心未泯的少年犯,他洞悉其人在意识型态的蛊惑下犹见人性的光辉,
于是一再的藉由情感层面的诉求,使其终究扬弃了无谓的宗教我执,
愿意静下心来与之协商谈判,据此化解了一桩空中危机。
尤其耐人寻味的,
是最终当主角说动少年犯缴械投降之际,却遭到没由来的警方狙击身亡。
从全片的铺陈析之,您说其人是否有『教化』之可能呢?
显然答案是肯定的,毕竟他早从一开始便显露着因人性唿唤而呈现的种种怯懦,
证明尚有回归社会、重返人性光辉的特质。
但最终仍不敌警方的『超前佈署』,一枪毙命,
总是立基在集体的观点而言,又有谁愿意赌上那未知或然率的教化可能,
而放任兇嫌将利刃抵在飞机驾驶的颈部、继而危害众人的生命安危呢?
见微知着,倘若一架飞机扩大成我们所身处的社会场域,
面对着如此罪证确凿的人,试问众人可以拥有多大的胸襟,
甘冒风险,去成全犹可教化的或然呢?
回到电影本身,儘管叁项劫机电影的成功要素兼备,
然整片观赏下来,直觉的就是一个『闷』字。
或许是过往的类似剧集实在不胜枚举,
引致于本片就像是套公式般的千篇一律,
未能突显其各异的特质,了无新意。
个人认为,其实在人性素质的刻划上得以更加细緻,
譬如用更多的篇幅去描绘劫机犯背后所秉赋的意识型态,
或为国际上的贫富不均、抑或是先进国家的为富不仁,
总是让劫机行径多点理直气壮的正当性,
据此透过对话动摇主角的心志,
让主角无形中陷落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情境,
打从心底开始同情劫机犯,继而从对立到何解,
一同发扬犯嫌所期待中的目的,如此会不会更显戏剧张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