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屡屡在车站角落瞥见街友们露宿街头,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想法为何?
贫穷、无壳蜗牛、社会边缘人…
种种已然被既有讯息所框定的刻板印象,先入为主确立着其人的行为目的。
然而,人有百百款,当中难道没有任何例外,
一如存在着社会观察家、乃至于享受着该种生活模式的志愿者么?
显然,我们似乎太习以为常的,
藉由当下资本社会所命定的各种规约审世,
凡事皆从理性计算的观点出发,去预设各该行为背后的目的,
从而匯聚为既成的惯习,咸以该套行为準则评析现象。
基此,当见到有人露宿街头,才会下意识的便宜行事,
认为其已无其他居所选择,迫于无奈才会认街道为家,
而从不怀疑存在着其他可能。
相仿的,又如时下种种因着城市发展而起的迫迁争议,
几名被贴上「钉子户」恶名的反抗者,
从功利的角度看,其势必为了挣得更大的都更利益,
而做出与其他同意户相悖离的决定,
表面上说着「守护家园」,「保存记忆」等堂而皇之的理由,
根本都是用以作为抗争正当性的藉口,
在道德的判準上,早已被贴上负面标籤。
但这些看似可轻易替代的琐事,
真的不能成为人生中最珍视的价值么?
这或是本片所期欲带给影迷们的深层省思。
电影中,主角待在早已歇业的工厂週边,
基于该地拥有着同已逝丈夫的美好回忆,
使其宁可将休旅车当成住所,选择就近打打零工度日,
亦不愿意回归到寻常的生活步调,
像个苦行僧般,过着清苦修行的人生。
端视该露营地所聚集的人们,
诚然有不少碍于都市高房价的衝击,无奈的过着车旅生涯,
但却不乏拥有挚爱的家人,但仍选择离群索居的生活样态,
为的只是珍惜自己所认为最重要的事物,
是记忆也好,是自然生态亦可,
那都是属于由个人界定,而不容他者置喙的价值。
徒然的以「街头露宿者」标籤,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那或是资本社会下的悲哀解读吧!
然令人感到气馁的,
是这群看似共同抵抗着当前强势体制的群体,
基于背后各有不同捍卫的价值观,
致使其从来都不可能聚合成为团结力量,
一股用以改变这已然沉痾的社会制度。
只能够屡屡看着各人描绘着自我生命中的无奈,
等待着离去的时刻到来,自由来去,
始终註定只是彼此的过客,只是车旅生活样态中的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