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吗?」
「养一个孩子,需要準备多少的预算?」…
类似养儿育女的诸种自问性的质疑,
打从验孕棒出现两条线开始,就未曾间断过。
端看网路上的讨论,
似乎500至1000万不等的费用跑不掉,光是用想的就吓人,
这或也是许多人望之却步、选择不生(乃至于不婚)的缘由吧!
然从另个方面思考,当下普遍低薪化的年代,
穷其一生都未必能挣得上千万,按理新生儿岂非绝迹,
其实不然,来自于社会各阶层的人们,
仍旧犹有和乐温馨的画面呈现,
间接验证了财富或非天伦幸福的必要条件。
当然,并非乡愿的说着「钱不重要」,
毕竟有钱就有更广泛的路径选择,按理应会有较顺遂的坦途,
然而对孩子而言,在经济条件之上的,应有更关键的要素,
此或也是在离婚官司争取监护权之际,法院往往会犯下的谬误。
总是直觉的以父母双方的经济实力,
来迳自论断归属于何方,才能获得最大的保障,
却未曾从「爱的深刻」程度关照,由更在乎的那方取得监护,
毕竟,爱是无法量化的,自然也就无从度量。
不妨想像如下情境,
当孩子判给了财富较丰、但慈爱却显得稀缺的一方,
一旦其人又组织新的家庭、有了新的成员后,
据此对前任孩子产生了疏离,则还能奢言幸福么?
恐怕提早离家、乃至于被至亲遗弃,都是不无可能的结局。
循着财富的逻辑,扩大範畴的看,
当经济境遇陷入困顿、父母尚且无以为继的家庭,
无奈的将送予他人认养当成选项,
便很容易的说服自己,「孩子是去了更好的地方」,
相较于跟着自己的穷途潦倒,
当有钱人家的小孩,必然更加幸福有尊严。
本于为骨肉的将来打算,如此想法不忍苛责,
但其却忽略了「唯有至亲的爱无可取代」的元素,
虽无意对认养有何偏见,
然终相信不是亲生的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当认养立基在某种需求性的元素(含饴弄孙、传宗接代…),
一旦塬初的欲望降低、乃至于不再需要,
则非亲生的孩子,就可能面临着被遗弃的命运,
又遗弃的结果,最终的去处,只剩下孤儿院。
如此形塑出的荒谬弔诡,就其结果,无疑是悲惨的境遇,
但论其塬始的动机,却是何其良善,
单纯只是至亲在无能为力之际,企盼着孩子去到经济优势的人家。
箇中谬误的关键,在于父母合理化放弃亲子权利的作为,
以为只要循着市场机制,
将孩子让给更优渥的人来照料,就会有最佳化的配置,
却漠视亲情纽带无可割捨的天性,无疑将孩子推往未知的深渊,
或许会有更好的发展,但却亦可能陷落遗弃的暗黑循环。
既然如此,何不让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外在环境是好或坏难说,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
天下父母心,对孩子,始终不离不弃。
(以下有雷,敬请慎入)
电影行销企划,
将重点摆在育幼院出身的少女与单亲妈妈之间,
令人心碎又疗癒的温情故事。
但事实上两人剧中的互动,还达不到真挚感人的地步,
倒是从中娓娓演绎着孤儿的不堪境遇,
即便到了生命的最终,却碍于没有法定的家人,
只能草率的被处理掉,不禁令人鼻酸。
未知当那些孤儿的父母,见到如此凄凉景象,
还能作出如此狠心让出的决定么?
孩子要的真的不多,有妈的孩子才是个宝。
道理何其简单,
但往往在柴米油盐的窘迫下,忘却了亲情间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