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星爷电影「食神」中的对白:「做菜的诀窍,一字寄之曰「心」。」
这句话俨然成为料理电影的不变箴言,几乎所有指涉到食物的剧作,
最终皆围绕着寻找自我的初衷演绎,又当中似乎必然少不了隐藏着对家人的思念,
毕竟「妈妈的味道」是独一而无可取代的甜滋味。
从前述的公式析之,本片在选材上是否有所突破呢?答案,是肯定的。
诚然,本片承继着料理电影的经典元素,
从思念母亲做菜的滋味开场,但却富含着更广泛的批判元素,
由自家人气爆棚的烧肉店为例,
叙述其如何在遭到食评杂誌莫须有的抨击后,落入歇业的命运。
该名撰稿者后来成为知名的食评家,
举凡受到他推荐的店家,皆成为知名的「排队店」,
使其开始藉由名气来大赚不义之财,
将未尽用心的业者捧成高质感餐厅,欺骗吃不出差别的消费者。
懂得点出以谎言来包装敷衍店家的行销手法,
是个人认为本片迥异于其他料理电影的新创元素,
毕竟这在网路传媒兴盛的当下,根本已是公开的秘密。
知名食评所掀起的效应,造就了「排队名店」,
让大批跟风的消费者趋之若鹜,同时也营造着莫名的「寒蝉效应」,
让真正吃出虚实的饕客们,莫敢做出真实的评论,深怕遭到潮流的挞伐。
虚假积累的结果,就是让店家存有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欺骗消费者的味蕾,
回顾过往频仍出现的行销造假事件,不都是这样来的么?
什么无老婆婆(结果是「没有这个老婆婆」)、
手工炒黑糖(真相是机器炒糖,甚至根本不是黑糖)都是经典案例,
近期则有行政院长错将「松坂猪」当成日本高价猪肉的代名词,
同样也是网路行销下所引致,将价位相仿的部位,以日本地名称之,
非但餐厅以此作为高价的象徵,
没想到连当政者也被混淆,媒体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显然,说着违心之论,作为行销的手法,给予业者混水摸鱼的空间,
那么,真正讲出食后感呢?是否就是合宜的选择?
答案,其实也是否定的。
有权威性的评论,能发挥造神的功效,自然也就能够毁人于倾刻之间,
当负面评论被广为流传,
即便只是些枝为末节的小缺失,亦可被放大操作的机会。
如同电影的案例,主角评论知名麵包店用料普通的讯息被传开,
最终让店家关门大吉,一家老小只能喝西北风,
他或许说出了真话,但一言攸关一家生计的震撼力,
让自己深陷被道德感追杀的境遇。
换言之,说真话、讲假话似乎都是错,
何妨就把附加在餐点外在的诸种评论扬弃,
直接透过自己的味蕾来做出评断即可,
如此发自于内心对食物的喜爱,正是本片所希冀带给影迷的观念。
剧中受过主角母亲恩惠的几家知名烧肉店,
对待客人的「客製化」态度,便是最佳的验证,
毕竟,店家名气与食材配搭理论,都只是徒具表象,
好似餐厅总喜欢背一些落落长的食材来源介绍,讲得一口好菜,
其实都还不如完美烹调后送到嘴裡,享受着其中美好来得真切。
主角最终提点食评家关于「熟成」的真谛,正是全片最精华的概念:
当前「熟成」两字正夯,其似乎已经成为完美烧肉料理的同义词,
所以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熟成的广宣,
但其实不论是乾式、湿式熟成,那或都只是处理肉品的技术,
始终拘泥在技术层面的结果,将使料理人忘却真正的目的,
不在于耍弄多么精湛的技法,
而是在将烧肉送往饕客嘴中的那一刻,
是极致飨宴的滋味,才有实际的价值。
好像主角的母亲般,悖离製作腌菜的传统智识,
多加了些盐分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多嗑几碗饭,
箇中的用心良苦,以眼前享用者需求为尊的态度,
才是所谓「寄之曰心」的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