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曾在网站分享文章中,阅读过一篇关于堕胎的报导,
当中提到,吸取器在进入子宫后,
经由超音波的显示,明显的会发现胎儿会无意识的躲藏,
像是种天性般,或企盼着能够犹有一线生机。
这讯息着实衝击着自我认知,过往对这问题未曾有深刻的体悟,
但该文章所带来的即视感相当浓烈,彷彿提醒着自己,
他朝如果又有了孩子,千万别做傻事,得顺利的让他诞生才行。
果然,没多久就知道有了二宝的消息,儘管二个孩子从不在自己的人生计划中,
但想及惨不忍睹的那一幕,第一时间倒也就欣然接受了现实。
是道德谴责感使然么?
或许有那么一点,总是无法闯过良心这一关,但更精确的说,
那该是血缘之间与生俱来、说不出的微妙连结。
那种心灵上的牵挂,没有任何学理上的依据,
很多时候会被解读为道德感作祟,但唯有做为父母的才深知,
箇中感受的的确确存在,而且驱使着你做出抉择、一个毫无挣扎的应然选择。
人工流产的议题,随着女性意识的抬头,
逐渐从生理上的应然,转变成争取平权亟欲攻克的堡垒。
倡议者或总认为,孩子的缘起来自男女两造,但苦果最终往往是由女性承担,
为免没有被预期的宝宝降临,搅乱母亲的人生规划,
自然应让女性有自主选择生育与否的权利,这绝对是保障其生存权的至高价值。
毕竟,现实境遇无从迴避,
即便是卫道人士也必须正视孩子所带来的经济消耗战,
对于早已相形困窘的个人而言,根本雪上加霜。
倘若连父母自己尚且都无法周全,
试问又如何许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未来呢?
想到这裡,会不会选择不让他来到世间才道德些呢?
坦白说,这问题真的没有答案,
正反两造所抱持的立论基础,皆有其主客观依据,说甚么都失之公允,
毕竟任何辩解,似乎都是在已有既定立场后,才付诸衍生解释,难免显得偏颇。
端看两造势力的消长,或只能说现实考量还是大于道德诉求,
想及未来庞大的教养费用,恐拖垮父母本已拮据的经济情况,
多数人泰半较愿意接受「不适合就不该来」的想法,
而认定女性理当在怀孕一事,该有绝对的自主权。
对比悍然反对堕胎者,好似只剩下传统宗教价值,
以及前述所为看不见的血缘连结立论在撑场,
流于道德劝说的结果,已不再被青睐。
但看不见真的不代表没有,惟有当自我处在彼时的情境中,
才能体悟亲子间与生俱来的连结,继而才能懂吧!
(以下有雷,敬请慎入)
电影主角在自己经歷过两次堕胎后,与执行人流手术的「计划生育诊所」结识,
进而到裡头任职,还当到了主任的位子。
该诊所的宗旨,本在藉由正确的性知识传递,
让人们不会动辄怀有非生涯规划下的胎儿,从而大幅降低堕胎率。
主角一开始觉得该工作很有意义,那是让女性得以选择自己掌握幸福的重要关键。
但随着接触诊所络绎不绝的堕胎客户,
让他内心一次次产生激盪,来自于道德感的谴责日深。
终于在偶然看到完整人流手术实况后崩溃,
深刻的体认到该诊所根本就是将堕胎作为营利的手段
,而非真正倡导人们藉由正确性教育来防範堕胎情事。
心寒之余,她毅然投入反对阵营,成为捍卫孩子生命权的斗士。
到底是妈妈的选择权重要?还是孩子的生命权至上?
基本上,这是个无谓的「循环命题」,
毕竟亲子生活相依,纵使在怀孕阶段,给予孩子绝对保障的生命权,
但诞生到世间后,各种经济拮据的限制,
仍将使自己时时处在「被选择」的宿命中,一样不存在生命的独立性,
这跟当初在腹中就被母亲选择,又有何差异呢?
既是无解的循环,也就无需在其间多行辩解,顺着个人心志前行即可。
倒是耐人寻味的,是关于非政府组织的营运模式,
剧中的「计划生育诊所」及是非政府组织,
标榜着协助女性自主权、倡导正确性知识为宗旨,
但实际上却是用人流手术来进行营利之实。
当主角发觉有异,向高层提出质疑,得到的回应倒也振振有词,
认为教育宣导工作根本就无法营利,
那彷若是一个大钱坑,不断的消耗组织的资本,
倘若没有人流手术的庞大收益,
恐怕连最基本的维运成本都无法支付,那还不关门大吉。
的确,能够达到财务自主的NGO,是我们所企盼的理想,
但当这理想是建基在衝击自我道德认知的基础时,是否还能够被接受,
就端赖如何去说服自己接受,同样没有所谓的「标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