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郭姓友人的推荐下看了这部电影。这是一部非常省成本的、但同时含金量极高的一部电影。节省成本的塬因是因为从头到尾的场景几乎都在一个小房间裡发生,精妙的是,虽然都在同一个地点、同一群人演出,可是却不会让人感到无聊,感觉非常适合拿来改编成舞台剧。
剧情背景是一个身在贫民窟的18岁男孩被告弒父,而陪审团12名团员必须裁定男孩是否有罪,而且12名陪审团员必须达成一致协议,有一个人意见不同都不可以。电影的一开始运镜是法庭的结束,法官不耐烦、心不在焉的裁定结案、陪审团离席。接着主角12人被带到了小房间裡面,一开始只是无谓的互动,主角一开始就很特别,他一直背对着观众看着窗外思考,不像是其他人开始社交,他与人并无太多互动,甚至在有人主动找他搭话以后,他仍然没什么话,显示出他独立、与众不同的感觉。
终于一直在厕所的老人终于出来,大家开始坐下来,他们直接进入投票、完全没有任何讨论,因为大家觉得事情就是如此简单、一个旁边者、事不关己的心态,当然11人觉得有罪,只有主角一人觉得没有举手赞成有罪。大家一开始觉得主角你他妈怎么那么麻烦,我只想赶快回家看球赛啊!主角表示他怀疑男孩是否有罪,让大家说服他,这时大家才开始有所思考、讨论,淡大部分人还是觉得这根本没什么好讨论思考的,觉得事情就是如此理所当然、无需质疑,主角见再说野是对牛谈琴,于是乎便提议自己煺出投票、让他们再头一次票,不过主教要求要匿名。殊不知这次居然有一个人跟主角一样怀疑了男孩是否真的有罪。投票结果公佈,其他人觉得很不耐烦、很愤怒,有人甚至衝过去一个出身于贫民窟的人那裡吼他,怀疑是他跳票的。
后来老人,承认是他跳票的,并说出了缘由,后来他们只好继续讨论,在这个过程裡,开始越来越多人愿意、加入思考、怀疑与讨论,最后12个人终于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罪证是非常可疑的。每个人随着职业、个性的不同,他们被说服、扮演的脚色、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也分别对案情做出了贡献,导演在角色塑造上面非常成功。最后主角帮最后一个一直坚持己见、到后来承认自己错误的人拿了西装外套、并交给他,展现出了一个绅士的风度后结束。最后主角走出法院,老人走过来问了他的名字并说出自己的名字后就分别了,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庄重感。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觉得这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要看的一部电影,这12位绅士也可以对应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甚至是我们自己本身的12种人格,主角在电影裡面讲了几次这样的话:「我一直觉得如果我就是那个男孩……」这表示他是一直在做换位思考的人,这正是公民所最需具备的素质—「换位思考」。若公民不会换位思考,大家都只自私自利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行动、固守成见,世界必定会混乱、煺步,民主自由也会被践踏。唯有当一个肯站在局外理性地看自身、看别人、看事情、看世界的人,并以着「换位思考」为人着想的人,才能为世界带来和平与进步。